東富龍之CHO-K1懸浮規模化放大培養及蛋白抗體規模化生產
2022-01-14 17:00
一.前 言
目前,哺乳動物細胞的大規模培養與表達已成為生物藥生產特別是抗體藥生產的基石技術。與酵母等其它真核細胞系相比,哺乳動物細胞表達外源蛋白的優勢在于可表達含有復雜二硫鍵或翻譯后修飾的靶蛋白,且蛋白可分泌到培養液中,其產物蛋白的糖基化程度高且均一,有效提高藥效,同時減少藥物副作用。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是目前重組蛋白生產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細胞,其具有高效擴增和表達的特點,在流加培養中單抗產量最高可超過10g/L。據統計,使用CHO工程細胞系作為表達載體開發的抗體藥物超過60%。CHO細胞株類型有CHO-S、CHO-ZN、CHO-DG44以及CHO-K1等,其中CHO-K1是其中重要的衍生細胞株類型,被廣泛地用于重組DNA蛋白的表達。在新冠疫苗的研發生產上,被應用于重組亞單位疫苗的開發生產。
細胞與組織培養是生物制藥產業的支撐技術,而培養基是公認的細胞與組織培養中的最關鍵因素。隨著生物制藥大規模細胞培養技術的發展,制藥企業對培養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品質等級要求也越來越高,采用更先進的細胞培養技術和培養基,可提高單位體積培養液中疫苗或抗體的表達量,從而提高疫苗或抗體藥物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近年來,我國培養基行業正在蓬勃發展,產能和品質都在提升,但目前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的大分子藥用無血清培養基市場,國際品牌的市場份額及認可度仍占有一定優勢。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由于新冠疫情影響以及培養基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導致全球范圍內培養基嚴重缺貨,而國產培養基替代效果不佳,導致進口培養基供應嚴重吃緊、價格不斷飆升以及交付時間延長和采購受限等問題。為了有力保障生物制藥技術發展,開發生產國產化自主高品質培養基,擺脫進口培養基依賴,建立強大的培養基自研及產業化生產能力,實現國產化替代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CHO-1CDM 08完全化學成分限定無血清培養基
產品介紹:
CHO-1CDM08培養基為無動物源、無蛋白的完全化學成分限定培養基。適應于CHO細胞規模化無血清懸浮放大培養及后續轉染表達。用于治療性蛋白相關產品研發和生產過程,可支持細胞高密度擴增及穩定的產物表達,對CHO-K1更具優勢。為了適應不同培養體系及蛋白生產工藝,配套培養基產品提供對應補料產品,同時也可匹配其他商業化補料產品。
產品信息:
產品優勢:
無動物源、無蛋白、完全化學成分限定的培養基產品;
適用于CHO-K1細胞高密度懸浮培養,適應性強,營養物質豐富;
適于生物反應器大規模放大培養工藝,支持批次、流加及灌流培養模式;
可有效支持轉染及后續產物表達,保障單克隆抗體以及融合蛋白的穩定高質量表達;
采用高品質原料配制,關鍵原料采用進口原料,產品的質量以及穩定性高;
cGMP標準條件生產,采用連續式針磨設備進行粉末培養基生產,產品一致性高,批間差小。
三、CHO-1 CDM08應用于CHO-K1懸浮規模化放大培養及蛋白抗體規模化生產
3.1 CHO-K1細胞生長曲線圖-CHO-1CDM08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搖瓶Batch培養過程中,細胞維持快速生長同時細胞活率一直維持在95%以上,PeakVCD達12.64×10^6cells/mL。
3.2 CHO-K1規模化培養生長曲線圖-CHO-1CDM08
3.3 CHO-K1細胞傳代穩定性曲線-CHO-1CDM08
初始接種密度為0.5×10^6cells/mL時,72h擴增至4.0×10^6cells/mL以上,細胞擴增8倍以上,平均倍增時間低于24h,穩定性良好。
3.4 蛋白質表達量對比測試-CHO-1CDM08
從圖中可以看出,CHO-1CDM08應用于蛋白表達,蛋白表達量具備優勢。
四、結語
CHO-1CDM08培養基為無動物源、無蛋白的完全化學成分限定培養基,適應于CHO-K1細胞規模化無血清懸浮培養及后續轉染表達。適用于CHO-K1懸浮規模化放大培養及抗體蛋白表達生產,可有效替代進口培養基用于生物藥研發及大規模生產。
參考文獻
1.Kumar,S.R., 2015.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clotting factors: Challenges ofexpression, and choice of host cells. Biotechnol. J. 10, 995–1004.
2.H.G.Hansen, N. Pristov?ek, H.F. Kildegaard, G.M. Lee, Improving thesecretory capacity of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by ectopicexpression of effffector genes: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directions, Biotechnol. Adv. 35 (2017) 64–76, //dx.doi.org/10.1016/j.biotechadv.2016.11.008.